深圳攜在全國率先進入5G時代之勢,在9月3日召開的第四屆深圳品牌周“智慧港口 智慧物流”航運發展論壇上,宣布將投資145億開建鹽田港東港區,將其打造成為智慧港口示范工程,成為帶動和支撐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重要產業平臺。
新基建已站上時代風口,應如何正確理解新基建?水運業新基建現狀如何?未來發展有何突破口?帶著這些問題,9月7日,記者采訪了業內相關專家。
新基建其實并不“新”
“中央對新基建的謀劃布局早已展開。”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羅本成說,早在2018年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明確提出,加強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2019年再次強調,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。202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要“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,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,推進智能、綠色制造”。直到今年4月20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明確,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以技術創新為驅動,以信息網絡為基礎,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,提供數字轉型、智能升級、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。
交通運輸行業也是如此。
在去年5月,交通運輸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《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》,提出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,培育航運發展新模式、新業態,形成發展新動能。
去年9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了《交通強國建設綱要》,其中也明確提出要推動大數據、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,推動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,大力發展智慧交通。
記者梳理發現,早在2008年,全國首條智慧航道蘇南運河無錫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開工,率先在全國建成“感知航道”,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航道領域的應用,建立了一套集數據采集、傳輸和智能分析為一體的業務應用系統,并形成了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集數字化、智能化、可視化為一體的決策支撐體系,為航道信息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在2017年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全國13個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中,廣州港集團“互聯網+港口物流智能服務示范工程”成為廣東省唯一獲批的項目,它將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區塊鏈、北斗定位、視頻融合等信息技術與港口業務深度融合,重點打造了“一個中心,六大平臺”,實現了港口供應鏈物流服務的數字化、智能化。
作為世界上水路運輸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,我國水運基礎設施供給已經實現了由總體短缺向基本適應轉變,水運在區域物流中的地位逐漸凸顯,高等級航道顯著提升,港航基礎設施建設全球領先,內河港口規模化、集約化、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。
經濟快速復蘇的“利器”
今年,新基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,各地紛紛發力,市場普遍響應,迎接發展風口。
羅本成回憶,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創,中國政府迅速、及時做出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