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,來自Xeneta、匯豐全球研究(HSBC Global Research)和Sea-Intelligence的一系列分析師報告顯示,集裝箱航運前景堪憂,運力過剩迫使航運公司在關鍵航線上補貼托運人。
盡管隨著世界經濟的再次起飛和新冠疫情后碼頭擁堵的緩解,航運業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超額利潤,但大量新運力正在投入使用,還有更多的船舶計劃在中短期內交付。
據Xeneta稱,今年到目前為止,美國的進口量下降了15%,比其他任何貿易都要多。該公司分析師Emily Stausbøll指出,成功的運力管理起到了幫助作用,但將船只轉出美國航線影響了其他航線的盈利能力。
該公司表示,歐洲進口跟蹤是Xeneta航運指數(XSI)中唯一一個在10月份上升的分類指數,上漲了3%。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歐洲出口回程貿易的前景黯淡。
Stausbøll評論道:“為了說明航運公司面臨的嚴峻形勢,北歐和中國之間的所有有效長期費率平均為每小時95美元,不包括終端費用。在如此低的運價水平下,很明顯,航運公司正在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運輸貨物,這實際上是在補貼這種回程貿易的托運人。”
與此同時,遠東出口指數在10月份暴跌6.9%,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5%以上,而該公司的進口指數在9月份下降了6.2%。分項指數分別跌至2021年1月和2021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Stausbøll警告稱,如果計入1月份的新匯率,遠東出口下降將對指數產生顯著影響。她說,由于這一主要貿易的重要性及其對收益的影響,該地區運費的下降對航運公司來說尤其痛苦。
與此同時,匯豐全球研究報告指出,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(SCFI)自9月8日以來首次回升至1000點以上,周環比上漲10.3%。
然而,盡管關鍵的SCFI指數表現積極,匯豐認為集裝箱運費仍處于下降趨勢。
報告稱:“持續增加的新運力對市場運費的近期前景構成了壓力,而備受期待的旺季未能如預期的那樣完全實現,并迅速失去了提振市場運費的動力。”
匯豐對庫存好轉也持謹慎態度。“盡管業界對庫存去庫存的結束發表了積極評論,但鑒于零售消費可能出現減速,尤其是在美國10月份恢復償還學生貸款之后,商家是否迫切希望補充庫存,目前仍不確定。”
匯豐(HSBC)對集裝箱航運業的前景仍持“低迷但盈利”的看法,其即期運價徘徊在盈虧平衡水平附近,預計一旦貨運量回升,將與合同運價趨同。
隨著新造船繼續以創紀錄的速度交付給船隊,并預計將在2024年繼續,Sea-Intelligence試圖回答這個問題,即該行業何時能夠克服產能過剩并再次恢復平衡。
Sea-Intel的預測是基于其所謂的“最積極的情景”,即從2024年開始,集裝箱量將同比增長3.8%,與大流行前的水平相當,根據目前的訂單,2023年至2026年的供應量將增長,2026年后的增長率僅為1.3%。最嚴重的產能過剩將在2024年出現,到2026年將有三分之一的產能被消化。
“因此,如果沒有全球集裝箱需求的爆炸式增長,另一場大流行吞噬了運力,或者承運人在全球船隊中占有很大份額,并且不再訂購船只,那么我們可以在2028年看到2019年的供需平衡水平。”在2028年達到這種平衡意味著需要8年的時間——與從金融危機到2017年再次恢復平衡的周期相同,”Sea-Intelligence首席執行官艾倫•墨菲表示。
但較低的需求增長,甚至是適度的供應增長,都可能使供需平衡回到2019年的水平,直到203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