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非航線造成的服務嚴重中斷,自然引發了對部署容量影響的質疑。
下面是Sea-Intelligence的貿易能力展望數據庫,它顯示了危機前和目前情況下提供的能力的差異。
下圖顯示了從12月中旬到目前為止,四條主要的東/西航線的載客量的累積變化情況。
“我們故意不包括未來的產能,因為這將與中國新年的影響重疊。因此,迄今為止的累積變化將更‘清晰地’代表紅海的影響,”丹麥分析師表示。
根據Sea-Intelligence的分析,一個值得注意的觀察是,與12月中旬的計劃部署相比,最顯著的運力減少發生在跨太平洋貿易航線上。
具體來說,亞洲-北美東海岸航線下降了-7.5%,而亞洲-北美西海岸航線下降了-6.9%。此外,亞洲-北歐貿易航線的運力影響導致了-4.9%的收縮,而亞洲-地中海貿易航線的運力僅下降了-1.4%。
“這表明,盡管船舶時間表發生了極大的變化,但由于紅海危機,從亞洲到歐洲的運力只出現了相當輕微的下降。這里衡量的產能減少不是按年率計算的,而是將12月中旬的計劃與目前已實現的計劃進行比較。奇怪的是,如圖所示,對跨太平洋的影響更大,特別有趣的是,看到亞洲-北美西海岸的運力下降,”Sea-Intelligence首席執行官Alan Murphy表示。